(资料图片)
原创/氧气是个地铁
如果代入大人物的视角,而且仅限针对自己而言,那么第二名确实是最大的输家。可如果连启动对比的资格都没有,却开始用最苛刻的标准来要求第一档成员,简直离谱。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第二名或者第一名没有区别,因为都是天花板,甚至前十早就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已。我们也有认真对待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时候,只不过范围被压缩得非常狭窄。
另一个话题是,怎么对待第二名呢?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在竞争,肯定是希望能够获胜,成为冠军的。不过决定成功的因素太多了,有时我们已经启动,并且达到第一名的候选资格。可缺乏必要的优势和底蕴来完善这个工程,因此尽管在局部性质上依旧保留着悬念,可能也骗过了全世界,然而第二名已经是最大极限了。
这样的第二名还是挺有价值的,当然跟第一名有着鸿沟,不是相同级别的。可在过程中,第二名大概也会有第一名的体验,以及当过确定的第一名。第二名想要进阶为第一名,是需要庞大驱动力的,如果个体无法匹配这些资源,那么就不可能驾驭好这个身份,除非有巨大的意外。
倘若无法成为第一名,那么第二名就是“第一名”,第三名和排名以后位置眼里的另一个第一名,前提就是第二名曾经是第一名或者最大程度接近第一名。只有接近过成为第一名和接近第一名的第二名,才可以是“第一名”。
所以第二名从来都不是什么输球,除非你真的成功到极致,而且可能成功但失败了,否则第二名在客观上同样是赢家。主观上,第二名当然不爽。外界会自动忽略,否则必须靠你被印象深刻的个性和杰作才行。
不过以上都是在清楚自身无法质变第二名这个位置以及确定失败的大背景下,才能这样下结论。如果还有机会成为第一名,那么依旧能自我暗示“第二名是最大的输球”,以此来尽量实现梦想。一旦失败,那么这样的心理暗示必须宣告破裂,否则会引来不必要的负担和阴影。
愿努力和兑现天赋的人有更少的第二名。
标签:
相关新闻